1)第1章 权威的评论员文章_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何平美滋滋的搬进了公社的中式小院。

  这栋占地七百平的小院前前后后花了十万块钱,耗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算完工,这年代花十万块盖个房子,标准绝对比后世绝大多数独栋别墅高了。

  小柱儿进了院子直蹦高,里里外外的乱窜,这可比韩屯的房子好多了。

  毛春华脸上的笑容压都压不住。

  入住新居的第一天,何平两口子专门把老丈人和丈母娘请了过来,温桂珍看着这个精致的小院嘴都合不拢。

  闺女真是嫁对人了,下半辈子就剩享福了。

  太阳还没落山,温桂珍就开始张罗着准备晚饭,毛春华在一旁帮忙,何平陪着老丈人在厢房下象棋,小柱儿在一旁观战,一派岁月静好。

  “姥爷,你应该走这。”小柱儿在旁边看着毛学山走错了棋,着急的指挥。

  毛学山宠溺的摸着他的头,笑道:“观棋不语真君子。”

  小柱儿狡辩:“我这是避免你犯更大的错误,这才叫君子。”

  “牙尖嘴利!”何平训了他一句,小柱儿没有再狡辩,跑去给毛春华帮忙,反正自己也玩不着。

  毛学山和何平悠然的下着棋,聊起了最近的报道。

  “你们韩屯啊,现在是出大名了。”

  “这不都是各级领导照顾嘛。”

  毛学山呵呵笑道:“还有更照顾的呢。”

  “什么意思?”

  毛学山把一份报纸递给他,“自己看看。”

  何平拿过报纸,看到名字就是一惊,上面赫然四个大字“人M日报”。

  “这是……”

  “省报的报道,《人M日报》转载了。还写了篇评论员文章,上次有这个待遇的,还是华西村。”毛学山悠悠的说道。

  他也没有想到省里的这次操作会引起京城的重视,大概率可能是因为向来偏向保守的辽省这次开了先河的缘故。

  《辽省日报》的报道内容何平是看过的,所以他直接略过了,把目光盯在了评论员文章上——大胆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

  “介绍韩屯大队的报道转载自《辽省日报》1983年3月25日1版,说明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走农牧综合发展的道路,努力壮大集体经济,逐步改善社员生活,这样的改革措施是行得通的。相反,在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不用全力发展生产,而热衷于‘砍’‘堵’或者‘过渡’的,此路不通”。

  平县韩屯大队,原来是个并不富裕的大队。成立二十多年的工夫,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只能达到温饱水平,社员们工作没有热情,反正干好干赖都一个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队里党支部没少想办法,但效果不大。后来,他们走农牧综合发展的道路,集体经济日益繁荣,社员生活日益富裕。这样一来,社会主义就象磁石一般吸引了广大社员,社员们挣到钱了,干活也有干劲了,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