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6章 人性之论_明末妖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何欢一拱手,“请大人赐教。”

  张达中也跟着行了一礼。

  刘慧明还礼道,“怵惕之心说白了就是害怕,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因此怵惕之心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是利己主义,引申到人性,就是性恶论。而恻隐之心是从他人出发的,是利他主义,孟圣讲究仁义礼智,都是利他的,孟圣一直主张的是性善论,所以他才故意不提怵惕之心,你们觉得呢?”

  二人沉默半晌,何欢才道,“大人说的有理,我这书真是白读了。”

  文安之道,“性善论、性恶论,两千年来都没有定论啊。”

  张达中犹如醍醐灌顶,喟然叹道,“两千年来从没人看透这一层,大人是第一人啊。”

  刘慧明心说我也是剽窃的别人的智慧,“人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圣讲明白了恻隐之心,却没有人讲怵惕之心,但人的怵惕之心是一直都存在的,不论提或者不提,它都在那里,每个人都怕死、怕痛、怕痒、怕失去亲人、怕失去自由,这就是怵惕之心,不知你们觉得我说的对不对?”

  几人默然,刘慧明又道,“就像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甜蜜的爱情一样,人的本性就是如此,非善非恶,既善且恶,孟圣讲了善的一面,而从没人讲恶的一面。”

  文安之道,“老夫遍读群书,古来言性者五家,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言性无善无恶,扬雄言善恶混,韩昌黎言性有三品。这五种说法,同时并存,竟未能折衷一是,而德华又提出人性非善非恶,既善且恶,人性到底如何,老夫也糊涂啦。”

  刘慧明笑了笑,“晚辈也是信口开河,铁翁姑且听之。”

  何欢道,“大人不妨细说一二。”

  刘慧明搬出华生的理论来,道,“我认为人性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一个新生儿,我可以把他培养成道德高尚君子,也能把他培养成一个十恶不赦之人,你们信不信?”

  文初吉点头道,“孟母三迁即是此理。”

  刘慧明道,“持性善论者经常教育人要向善,善有善报,就是现在的大部分人。而持性恶论者则认为人必须管教,法家的思想就是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举个例子,如果孩童不认真学习,性善论者会尊尊教导,而性恶论者恐怕就会戒尺加身。”

  几人哈哈大笑,刘慧明道,“扯远了,我们还是说回怵惕之心吧,我认为怵惕之心是性恶论的根本。”

  刘慧明对张达中道,“比如你们处决犯人为什么要在刑场上万人围观的情况下进行呢,我的理解就是让百姓生出怵惕之心,让百姓知道犯了法就要得到惩处,百姓就会感到怕,就会劝告周围的人不要以身试法,此时恻隐之心也生出来了,是不是?”

  张达中点头同意。

  刘慧明接着道,“正是因为有怵惕之心作为先决条件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