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节 维多利亚时期_巨流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讲授“浪漫时期”文学,我可以投入大量心力,但是到了“维多利亚时期”,我就得全部投入脑力了。文学的境界好似从布雷克的《天真之歌)到了《经验之歌),曲热情奔放回到冷静沉稳。英国文学史进入了以思维论辩的散文和为主流形式的理性时期。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长达六十四年。自十八世纪中叶。英国揭开工业革命序幕后,生产力大增,为寻求新市场,大规模向海外殖民,造就了他们颇感骄傲光荣的“日不落帝国”。国家财富增加。面对的人生问题更趋复杂,人文思辨随之加深,科学与宗教的互相质疑,人道的关怀,艺术品味的提升和思想的宽容等,所有大时代的课题都激荡着有识之士的文化观。这时期的散文家,如卡莱尔、密尔、拉斯金、沃尔特·佩特和王尔德等,他们的代表作今日读来,几乎篇篇都是精采的知识分子充满使命感的论辩,他们的听众是中产阶级,共同关怀的是国家甚至人类的心灵。二十世纪的三0年代是现代主义的高xdx潮,在自由思想主流中,英美的文学界对维多利亚时代语多嘲弄,批评他们讲究礼法(respectability)和拘谨的道德观是伪善;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饱经风霜,大英帝国的日头渐渐落了,英国人回首维多利亚盛世,对它重新评估。重生敬意与认同。

  我四十多岁时,在种种困难之中前往美国读书,而且不选容易得学位的科系而直攻文学,全选重课,因为我已教书多年,深知文学史与批评是台湾所需,而我在读大学时,此课因抗战胜利复原,老师只教至十七世纪,以后的文学史,无法自己摸索寻路。所以到印大进修时,尽量修断代史及重要核心课程。这也是我一生诚意。那些课程的“必读书目”是我后半生做学问的开始,培养有系统、有深度选书读的能力。除了为教书备课,也发展出自己对史诗与乌托邦文学的兴趣。英国文学自穆尔的《乌托邦》以后,直到十九世纪,各种观点,形形色色的作品成为文学一大支流。我对这时期博特拉《乌有之乡》曾做了些研究。书名“Erehwon“实际上是“NOwhere”的反写,这本书是受缓夫特《格理弗游记》后二章启发所写的讽刺文学。那个位于渺茫海隅属于英国殖民地纽西兰的乌托邦,一切典章制度、语言行为皆是新创,反讽当时被热烈争辩的达尔文学说。许多新颖的创见。如对疾病的惩罚、未诞生者的世界、生命与死亡以及何者为始何者为终等等,都是极有越的探讨,对二十世纪初剧作家萧伯纳和写《时间机器》闻名于世的科幻文学先驱赫伯特·乔治·韦尔斯影响很大。

  漫长文学史的发展演变中,诗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