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节 接任笔会主编_巨流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九九二年五月初的一天早晨,兰熙家人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立刻去她家一趟?我到她家书房,看到她双手环抱打字机,头俯在打字机上哭泣。她抬头对我说:“邦媛!我翻不出这首诗,季刊下一期要用,我怎么办?”那是白灵的短诗《风筝》。过去整整二十年间,季刊大约英译二百多首台湾新诗,几乎一半是她快快乐乐的译作,如今兰熙出现失忆现象。当时无可奈何,以承受好友阵前托孤的心情,我接下笔会英文季刊的编务。

  以前只知道兰熙经常用殷之浩先生支票付款,我接编后,殷先生病中,尚主动送五十万元至季刊,宣扬文学成就。政治和文化政治刊物,有新闻局、外交部每期买数百本赠送友邦,书款便是我们全部的收入。文建会有一位颇为“同情”的专员私下指点我们,可以“文化遗产专栏”计划前往申请补助,所以我请曾上过我台大“高级英文”班的艺术史组的学生颜娟英和陈芳妹,轮流为季刊每期写一篇英文论文。颜娟英在哈佛得学位,回国任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由“唐代佛教之美”写起;陈芳妹在伦敦大学得学位,回国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由“家国垂器——商周贵族的青铜艺术”开端,一直写了十年,助季刊得到文建会补助印刷费。

  最艰困时。好友文月代为申请得到她的父亲“林伯奏先生基金会”补助部份稿费等。有两次助理月薪发不出来,隐地私人捐助度过难关。笔会有一个堂皇的理事会,定期开会而已,对于我实际的困境,只说“能者多劳吧…”聚餐结束各自回到舒适的本职。我满七十岁的时候,实在身心俱疲,请理事会务必找人接替,他们嘻嘻哈哈地说:“你做得很好呀,人生七十才开始啊。”说完了又散会了。

  我在笔会季刊快乐地建立了一支稳健的英译者团队,我们称为theteam。最早的一位是康士林(Nicholaskoss),他在一九八一年初到辅仁大学英文系任教时,远在台大兼课的谈德义介绍给兰熙和我。康教授是天主教圣本笃会的修士,印第安纳大学比校文学博士,专修比较、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宗教与文学、华裔美籍作家作品研究、中英翻译。我接任主编后,他是我最可靠的译者与定稿润饰者,我所写的每期编者的话都请他过目。日后我经手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编译的书里书外,他也都是我第一位读者(英文,reader,亦有“校阅”之意)。近二十多年间,我们小自字斟句酌谈译文,大至读书、生活,一见面就谈不完。他知道我多年来以珍·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作床头书,身心得以舒适,每到英美旅行、开会,常给我带回各种版本、录音、录像带。二0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