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1章 北上前的准备_明末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你又要外出?”小英娘不满了,才回来两天啊,这年还过不过了。

  “不过了,”志文说道,“除夕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张家口。”

  “就不能晚两天,咱们好好地过个年再走,不行吗?”小英娘苦口婆心地劝道。

  “不行啊,宋婶儿。”志文耐心地解释,他也想偷个懒,奈何正事儿更重要。

  “周大哥说了,咱们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要争取元宵前把张家口的大掌柜们请来,让他们见识见识毛衣,这样春暖花开前也能卖出去一批,要是年后才出发,就来不及了,那么只有明年秋后才能卖毛衣了,咱们要少赚好多银子的。”

  “那...,送请柬不是周公子的护卫和司茶去吗?你凑什么热闹?”小英娘仍不甘心。

  志文苦笑道,“宋婶儿,初次合作,咱们还是要有所表现罢,不能什么事儿都让周大哥他们做,对不?”

  小英娘默然,不太情愿地同意了。

  更重要的因素志文没有说,一个是借机出关,找找收羊毛的途径,大规模的生产迫在眉睫,一个稳定的供货渠道是必不可少的,虽说现在系统仓库里羊毛还不少,但总不能快完了再去找吧。

  另一个则是粮食问题。

  目前毛衣的产量,周承允和志文都不太满意,而要扩大规模,只有增加人手。

  人倒是不用发愁,从陕北河西逃荒过来的难民多的是,尽管在顺天被建奴掳走一批,但那连一成都占不到。

  晋西各地仍然散布着大量难民,只要有粮,稍一招揽,必将云者从集。

  周承允的意思是,尽快招一万人以上,经过短期培训后,都能织毛衣、纺毛布,这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用大量的货物给市场造成冲击,形成先发的竞争优势。

  要真有这么多人,志文的系统仓库里尽管存粮不少,但最多也只能支撑一个多月,必须另想办法。

  正好司茶要去张家口,志文就把主意打在了那里的晋北八大粮商身上。

  根据周承允的分析,建奴这次入寇,抢掠了大量财物,不日就要北返,急于将手中金银财宝等“无用”之物,换取粮食、军械,以壮大自身。

  而帮建奴忙的,无疑就是以范家为首的这八家人,想必这时已经在大肆收购粮食了。

  “他们不是粮商吗?还要向其他人收购?”志文当时很好奇地问。

  “他们又不产粮,当然要买咯。”周承允解释道。

  只是这八家人财力雄厚,无需自己去采购,相反,由于他们收购价格比市价要高出一到三成,反而是大量粮区行商自行将货送到张家口卖予他们。

  这对志文来说,岂不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从这些人的手里拿走上万人的口粮,对志文来说难度不会太大,还可以打击对方,算是为他们的罪孽提前还上的利息吧。

  “周大哥,粮食我来想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