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22 慷慨泪沾缨-1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人推脱不过,便寻一处背僻的山石,先后换了衣衫。李若雪在赵行德帮助下骑在马上,她仍是穿着男装,只是没有在脸上涂抹黑脂遮掩容色。

  赵行德牵着马缰在前行走,傅知仁与他并肩而行,没走多久,只觉道路两边林荫渐密,数人合抱的巨木随处可见,林间隐约有不少觅食的狐鼠身影,鸣禽悦耳,天上不时有老鹰盘旋,全无赵行德印象中“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的印象。平坦宽阔的田地,大约一多半是农人赶着马整地,为月底种植冬麦做着准备,还有一小半田里长着牧草,时而看见有圈养着百十头牛羊等牲畜的畜舍和围栏。

  步行不到两个时辰,已经过七八条清澈的溪流和渠道,狭窄的仅仅供灌溉之用,而较宽的一条则可以行驶小船,赵行德便看见一艘小船上堆满整齐的石炭,停靠在码头上,附近的农户则赶着马车买回去做冬季取暖之用。赵行德惊讶地发现有一条木质的轨道直通码头的炭场,不断有马拉着石炭车停在栈桥旁,又由几个壮汉将石炭分装成一包一包的,再装上小船,由水运到乡村各处,再由农家赶着马车运回去。

  见赵行德一路上望着那些巨木,傅知仁笑道:“这些大树生长几乎上百年了。”他指着那运送石炭的船只道:“为了避免滥伐木为柴,丞相府规划了若干四通八达的渠道运载,关中数百万人数十年之功,总算让大部分人家都可以石炭取暖,解除一方生灵之厄运。”他言谈里颇为骄傲,还未从军前,傅知仁便在军士组织下承担过疏通渠道的劳役,树林保持水土,渠道是命脉,缺一不可,已为关中人所共知。

  赵行德颇为感慨地点了点头,汴梁数十万家冬天也用石炭取暖,但在这之前,周围的林木曾经惨遭砍伐。而大部分乡村地带与漕运主渠距离遥远,石炭运输不便。每到冬天,为了御寒之急,百姓连桑榆都会砍伐,朝廷率下禁令仍然法不责众,现在关东的人烟繁盛处,是很少见到这般粗大茂密的树林了。

  “这石炭价格颇不便宜,普通农家能负担得起么?”赵行德沉吟道,以他所知,就算在汴京,开封府每年都要出数十万斤石炭卖给贫民,饶是如此,冬天冻死人的事情还时常发生。

  “用石炭和木柴的价钱差不多吧,”傅知仁想了片刻,解释道,“石炭从地里挖出来,价钱大都是运费所累,渠道贯通之后,这一块已经大大降低。而按照律令,伐木为柴的话,要先在附近种一棵树苗,十年之后,长成大树,方才能将原先那棵大树砍掉。有这功夫,还不如买石炭划算。”他顿了一顿,道,“有些做林木生意的商人,能花上十年的时间种树,取得木材,不过大都用来建屋造器,不舍得烧掉的。”

  “禁止随意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