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88章 984【工部还有配套发明】_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完可以保存起来,下次加印时不必再排版,直接拿出铅版再印即可。”

  这才是真正的印刷制版啊!

  赵瀚问道:“可已发明出来?”

  张舜民说:“两年前,就有官匠提出这个想法,但具体研究时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在一步步解决。”

  这种泥模铅板技术,在历史上只存在了四十年,《字林西报》、《申报》最初就用这玩意儿。

  但它有着巨大缺陷:

  第一,泥模浇铸铅版时必定碎裂,因此泥模无法保存,属于一次性消耗品,不能重复浇铸铅版;

  第二,铅版虽然可以保存,但坚脆易折,使用或搬运过程中,稍不注意就损坏了。

  后来的改进方法是,用特殊厚纸代替泥模,即纸型铅版。

  一套纸型,可以反复浇铸铅版十余次,而且便于长途运输。在南京排版印刷之后,只需把纸型运到北京,就可快速浇铸铅版再印,接着运去西安也能快速浇版印刷。

  一本书的印刷,只需几十套纸型,就能满足全国各地的需求,而排版工作只需要进行一次。还能多制造几套纸型,只要保管妥当,二十年以后也能拿出来用。

  谢富改进字模,工部改进铸字炉,接下来研发浇版技术。

  三种技术,可以完美配套。

  特别是浇版技术,那才是划时代的革命,书籍印刷成本可以降到无限低。

  泥模铅版,研发应该不难。但这种技术缺陷太大,也不知要花费多少年,才能进化为纸型铅版。另一个时空用了四十年,这个时空可能是二十年,也有可能要一百年以上。

  想继续进化成铜梓版,赵瀚肯定看不到。因为其前置科技,必须点亮照相技术(光学、化学)和电力技术。

  不管哪样,赵瀚都帮不上忙,他对印刷术一无所知。

  说实话,印刷术一旦形成改进惯性,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中国的研发速度肯定比欧洲快。因为汉字印刷太繁琐,而欧洲的字母却简单,欧洲对印刷术的改进需求没那么迫切。

  看工部官匠们的表现就知道,他们缺的只是欧洲合金活字配方。

  有此配方,啥想法都冒出来了。

  利用配方的合金特性,铸字炉的研发顺理成章,欧洲反而没有这种需求,因为欧洲人不需要那么多活字。汉字排版也是大问题,欧洲铅合金配方既然好用,而且浇铸也方便,自然而然的想着要搞出浇版,这放在欧洲也不是什么急迫需求。

  就好像某些热带地区,土地一年三熟,躺平了也能靠天吃饭。

  而温带国家,需要面临各种天灾,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能带动政治和科技发展。

  正因为汉字印刷困难,才可快速催动印刷术的改进。前提是,需要一个着力点,即古腾堡的合金配方,眼下一系列技术改进,都围绕着合金配方在进行。

  历史上的满清,禁止洋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