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七章 战略机遇期(四)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好利用起来,以至于在东岸人前往阿巴斯港贸易的时候,可以用几乎白捡的价格买到大量的废丝;而在大明就不同了,在刚刚恢复生产秩序没两年的宁波府,黄仪在各县收购生丝的时候,当地蚕农、商户手里的废丝可都是算钱的,只不过价格略次一些而已(因为废丝处理起来较为麻烦,工序很多,生产成本较高),绝没有让你白捡的机会。

  而东岸人处理废丝的技术,最初也是从这些大明移民(另还有少许技术较为精湛的意大利蚕农,他们对养蚕、缫丝的研究也很深,尤其是对蚕的病虫害方面研究的书籍,在后世清朝时还流入了中国,让中国人取长补短,好好学习了一把洋人是怎么养蚕的)那里学来的。只不过明人是代代相传的手工技术,而东岸人则是在吃透这些工艺后进行机械化设计,以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简便、快捷,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给废丝脱胶的工艺——将废丝先浸泡几天,接着在碱水中蒸煮,然后粗滤、清洗、晒干——很难用机器来进行生产,故这一步还是需要工厂工人们手工给废丝去除黏性物质;脱胶工艺之后便是梳毛和纺丝了,这些专用的机器与棉纺织机器差异不小(因为纤维程度不一样,物料特性也相差很大),但经过多年设计改进后目前已无大碍了,基本能够正常梳理、纺丝。

  而在后续的织造过程内,东岸人一样研发了大量新式机械,比如半机械化、半手工化的提花机等等。当然了,这种机械和罗洽纺织厂的机械区别不大,可以认为是一种机器。真正差别大的还是前道工序,即梳绵机和纺纱机,目前自然科学研究正在加班加点,准备在现有机械的基础上,研发出全自动的梳绵机和纺线机,以使得绢纺工业这个纺织的重要分支彻底焕发出活力来,给华夏东岸共和国创造更大的效益。

  这些效益目前体现在罗洽纺织厂的真丝丝绸、丝麻(丝绵、丝毛)混纺布、针织布、花边、丝织成品方面,每年已经给东岸带来了六十多万元的收益(对半分红后的收益),且这市场和利润还在持续高速增长之中。此时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可以预见到,当成本更低的绢纺绸进入市场后,东岸人的利润将会飙升到何种程度!

  而在尝到了丝织品行业超人一等的利润后,任何一个纺织业从业人员都会对利润率并不甚高的麻纺、棉纺、毛纺工业提不大起兴趣来的。那些行业——尤其是棉纺织业——辛辛苦苦忙活个一整年,往往还抵不了罗洽纺织厂几个月的利润呢(当然罗洽纺织厂受限于市场因素,一年也就几个月能正常生产),简直无法让人安心做下去。

  而大量向欧洲出口丝织品,对于避开竞争激烈的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