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十一章 有线电报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但要求过高的他们一直对此不是很满意,口口声声说需继续改进,因此拒绝了很多部门或单位的试用要求。不过这次中央铁路公司实在是忍不住了,要求他们即刻将最新产品定型生产,然后送到兴南港南锥铁路沿线给新研发的电报系统提供电源。至于说电池的性能较差、电压较低、容量小,那都不是问题,多个电池串联提高电压就可以了,再说电报也不需要什么高电压,足够应付了。

  电源有了,电线就更简单了,东岸人目前使用的是细铜丝外涂了一层从远东多方求购来的桐油——其实本不必要这么做的,在低电压、低发热量的环境下,很多漆都可以拿来做电线的绝缘层,但为了保险起见,中央铁路公司还是很奢侈地使用了桐油绝缘层的铜线。

  至于说电报的收发系统,说实话并不是太过困难,虽然很多部件都只能手工打制(这造成了成本高昂)、虽然很多零件的使用寿命较低、虽然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不高(故障频发),但它终究能够使用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接受到从远方发来的电信号。

  目前这套电报收发系统,其实之前已经由自然科学研究院与中铁公司联合做过多次小范围试验了,今天这次试验,则是一次传输距离超过30公里的长距离试验——信号发出站为兴南港,接收站设立于自新堡。

  这么长的传输距离对于中铁公司来说也是第一次,因此虽然事前估计不需要在中途设立中继站、信号绝对能传输这么长的距离而不衰减,但他们终究还是没什么底气——毕竟自家人知自家事,自己产品的质量相当一般(或者说一塌糊涂),能不能传输成功心里也着实没底,只能拼人品了。

  试验定于中午12点整开始,此时已经过了半小时了,彭志成仍在戈壁滩上检查着已修完的铁路路段。他看得很仔细,路基弧度、排水沟(其实不大需要,本地干旱降水少)、铁轨型制等等,不时拿出自己的小本本记录着什么。不过他是如此认真,跟在他后面的一群人却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的,大家不时转头向西看向自新堡的方向,让路边偶尔路过的牧民们诧异不已,心说难道今天太阳真的是从西边出来的?

  “兴南港到自新堡一段32公里的铁路早已经贯通,阿劳坎港到青泥洼堡55公里的里程也在前阵子连通,另外我们还修建了一条长度约41公里的支线(黑山煤矿——青泥洼段)。总的来说,南锥铁路的总里程很可能会远超我们之前修建的兴南公路,将历史性地达到416公里的总长度(包括支线在内),这已经超过了西北铁路的330公里,是我国已建成的铁路线路中里程最长的一条了。”跟在彭志成身后的一名南铁公司官员在听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