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八章 附属地建设(五)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算收藏一些本地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标本、矿物、艺术品、风俗品。此外还有从海外运回的工艺品(包括私掠舰队掠取的货物,已经不在乎暴露不暴露了。反正大家心照不宣……)、别具特色且有历史意义的文物、陶瓷器,甚至还有一些技艺、学术等非物质“文物”(记录在册),供后来人开展学术研究所用。

  只可惜这个计划遭到了本土文化部、教育部的坚决反对,最后在执委会的授意下,原本被南铁公司截留在兴南港的大批文物、艺术品(大部来自明国、经太平洋航线运输而来)还是用船运回了首都东方港,并陈列在人民博物馆内,供首都民众参观。

  黎达彦脑海里一边回忆着别人向他介绍的南铁图书馆发展历史,一边走到报刊栏边,翻阅起了陈列在此的一些报纸书刊。报纸一共就三份,同时也是东岸国内仅有的三份公开发行的报纸——综合性报纸《真理报、注重经济新闻的报纸《生意人报以及南铁公司独自发行的《南铁周报。

  黎达彦是报界资深人士,对这些报纸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如今随着东岸共和国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以及人民识字率的缓慢提高,报纸的需求量和发行量也开始与日俱增,这令执委会也越来越重视报纸这种对加强统治宣传有很大作用的出版物。

  “工商部的那帮孙子办的狗屁报纸。”来自《真理报的资深编辑黎达彦看了看放在醒目处的《生意人报,用夹杂着嫉妒和不屑的语气嘀咕道,似是对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相当忌惮和厌烦。

  事实上也差不多。《真理报(教育部主办)作为国内第一份——同时也是唯一一份——出版的综合性报纸,原本其优势是无比巨大的,无论是员工人数还是报纸发行份数,都不是排行第二的《生意人报所能比拟的。只是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稳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真理报这种多政治新闻、强调政治色彩的报纸受到的追捧远不如注重经济新闻的《生意人报,目前其优势已经大大缩水,报社从总编到记者都有了很强的危机感,同时对《生意人报的敌意自然也在日益增加了。至于创刊不过两年多的《南铁周报么,目前还是小兄弟,并不为另外两家所重视。

  而随着东岸共和国人口越来越多,以及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新生代开始成年,报纸杂质的市场前景开始逐渐看好。在今年年初的人代会上,与会代表刚刚批准将原本有些凌乱的《通信社指导意见、《报社成立规定、《记者准则等政府法规,统一合并成新的《新闻法,并于1651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执行。新的《新闻法并未允许私人创办报纸,同时对以前执委会执行的新闻审查制度予以了进一步的确认,从总体上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