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章 印度海岸 三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表现形式就在于各个厂矿内所设立的职业学校。

  这些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由各个厂内的穿越众技术人员或者高级工匠充任,有的时候自然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也会前来这些厂进行讲学。学生则全部是该工厂原有的技术工人或者外面新招聘来的工人,这种职业教育在现阶段来说可以算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它为东岸共和国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产业工人。

  工人中如果有表现突出或者明显天赋者,还会有机会被推荐到自然科学研究院进行进修与深造,回来后一般就能担任技术管理岗位。这种方式激发了工人们巨大的学习热情,他们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充实自己,结果就是东岸共和国的产业工人的素质迅速提高。有些原本就是高级工匠的技术人员在经历一轮深造后,其成长度往往是很惊人的。

  比如前瑞士铁匠、来自第一机械厂的皮埃尔就凭借自己精湛的手艺和对蒸汽机以及热力学一定的了解,和托里拆利及一帮技术人员通力合作,通过纯手工打制、历时半年时间制造出了第一台加工精度在毫米级的镗床。

  这台镗床使用了一台特制的野蛮人-型蒸汽机作为动力,可以用来加工炮筒和蒸汽机气缸。精度和效率比起以往用的手工镗床来说那是强了不知道多少倍,不但兵工厂镗制炮管的效率大大提高,这蒸汽机气缸的精度也提高了很多。

  以前穿越众制造的一些蒸汽机,全靠手工或一些简易的人力、水力机床进行加工。其成本高昂不说,这零部件的精度往往也达不到使用要求。毕竟,手艺好、加工精度高的高级工匠的数量是极少的,大部分普通工匠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些高级工匠的水平。而且,每个人加工的零件形制往往不一样,做不到完全标准化,也就是说两台蒸汽机的很多零件没法互换,这进一步限制了蒸汽机的推广。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限于加工工艺的水平问题,东岸共和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出来的蒸汽机便迟迟不能实用化,这在如今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下不能不叫人徒唤奈何。

  好在如今问题终于得到了初步解决。高精度蒸汽镗床的制造成功解决了蒸汽机最为关键的气缸加工问题,也许它的加工精度还比不上某些手艺精湛的高级工匠,可问题是这玩意儿能大量生产啊。而且它能达到毫米级的加工精度,这对于野蛮人-型蒸汽机的气缸来说完全可以忍受,再加上它超高的效率和低廉的成本,这使得蒸汽机的实用化和普及化得到了可能。

  第一机械厂解决了高精度镗床的生产问题,如今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车床这种工业母机,争取在组织大规模攻关后,能够尽快生产出这种堪称军国重器的工业母机。

  可以说,是东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