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七十三章 市政 三_3310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板房作坊失火,后来想修一座砖石砌就的坚固厂房,可是去乡里一打听,泥瓦匠、石匠的工资普遍都上涨了10%,听说是县里在修什么大型谷仓,乡里也在修中小型谷仓,这不是瞎搞嘛……”

  邵耀光一听作坊主的抱怨便满脸黑线,现在非国民劳务工这么多,其中不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东岸共和国泥瓦匠、石匠、木匠的日工资已经很久没动过了吧。这么多年了才勉强涨了10%,且这还是在政府大型基建项目较多的情况下造成的,项目结束后工资水平可能还会降低,非国民劳务工把东岸的工资水平压制得常年不能动弹,你还不满意、还在这叫唤,这是多么缺心眼哪!

  “现在印刷工和排字工的计时工资水平太高了,战争爆发到现在,已经足足增长了15%,我原本想指望今年能降一降,但看来不容易。”又一位主营印刷业务的作坊主上来倾诉道,这人的作坊规模不小,他每个月都从南边的靖江造纸厂买来各色纸张和油墨,然后开工印刷大量书籍、报纸、杂质及政府文件、科普宣传资料等等,而且随着国内百姓识字率的提高,他的业务有越来越红火的趋势。

  因此,在听到这个哥们也抱怨后,邵耀光更是不能忍了。大哥,今年县政府财政收入好不容易有了些盈余,正打算在全县范围内多兴建八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呢,这教材印刷的项目已经全部委托给了你们作坊;另外医疗卫生及农技的科普宣传资料也由你们来印刷,甚至就连道教总会要求印刷的一千册《新道德经》也被你们包揽下了,这业务如此红火,难道不该多招一些学徒来扩大生产规模,再给核心老员工涨一涨工资吗?你这抱怨怎么就只让人感觉到资本家的贪婪和奸诈呢?真是乱弹琴!

  不过,也有真正是来诉苦的人,且这些人以个体织户居多。这些人原本要么来自意大利,要么来自明国松江府或苏州府一带,都是有一定特长的织户,家里多少有一台或多台纺织机,平日里以生产特型纺织品为主,生活还算过得去,甚至于在市场景气的那些年,他们都有不逊于其他手工作坊主的收益,可谓是牛气冲天。

  只不过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平安织造厂、大鱼河机器纺织厂、罗洽纺织厂等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线,培养技术精湛的熟练工,开发新型产品的情况下,这些人的收益便越来越低,因为大量低技术含量的纺织品市场被机制产品给夺占了去,很多人被挤得破产,最终也不得不转行或者打点行装干脆去大型纺织企业上班。当然也有许多技术精湛或头脑灵活的织户仍在坚持,他们依靠自己的手艺或才华不断地与机器工业进行着悲壮的市场竞争,只不过这种人是少数罢了,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