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二章 乌江之畔 三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构堡垒,并将其命名为林西堡(意为位于森林以西);在林西堡东南十多公里、林西河(塔夸伦博河)与林东河(特雷斯-克鲁塞斯河)交汇处,新设立了一个定居点马家湾堡。因西北垦殖局主席马甲在这个风景优美的河湾处购地兴建了一个私家别墅而得名;在铁岭堡正南方,金水河(库尼亚皮鲁河。因河砂中发现砂金而得名)与林西河交汇处,亦新设了一个定居点金水堡;而在后世乌拉圭的安西纳小镇附近,东岸人还设立了一个新定居点稻叶堡,因此地气候、土壤以及灌溉条件均适合种植水稻而得名。

  在以上四个新定居点中,除林西堡已经修建得差不多了以外,其他三个定居点均还只存在于设计图纸上,目前仅有少数打前站的建筑队和移民通过铁路抵达了此地。他们一边在这里伐木建屋,一边等待着铁岭堡那边的砖瓦轮窑、石灰窑、水泥窑什么的往这里运输建筑材料,以便展开定居点的建设工作。

  毫无疑问,这几个定居点的建设与铁岭堡的发展脱不开关系。作为西北内陆地区隐隐跃居第一的工业城镇,铁岭堡目前人口众多(超过五千人),企业也很多——除几家大型骨干企业外,还新设了东岸建筑材料公司铁岭分公司,下辖砖瓦轮窑、石灰窑和水泥窑各一座。由此也可以看出,新设立的另外三个定居点基本上都是为铁岭打下手的,尤其是农业条件非常好的马家湾堡、金水堡和稻叶堡,好好拾掇一下之后将来必是附近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足以支撑整个铁岭地区的快速发展。

  而铁岭地区发展起来后,东岸人也将以此为基地,迅速向周围扩张,驱逐残存的查鲁亚人、克兰迪人(乌拉圭河两岸亦有克兰迪原住民生活),将远东明国的移民安置于此。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形,又是没有开发过的处女地,河流纵横、降水丰富、气候适宜,说是沃野千里也不为过,好好经营几十年的话,便是王霸之基,更是东岸人以后向整个拉普拉塔地区扩张的输血地。

  铁岭地区工农业条件不错,而乌江地区也不差就是了。比如新成立的靖江县,这里的土地因为乌江多年以来的洪水泛滥,比之内陆地区要更是肥沃一些,前两年本地居民种植的苜蓿和大豆(用来肥田,顺便改善生地的土壤肥力)的长势就很是不错。苜蓿个个肥美多汁,大豆粒粒饱满圆润,加上种植的又是改善的良种“满仓金”,因此靖江全县迎来了大豆的大丰收,让定居者们乐得合不拢嘴。

  “靖江是乌江地区第一个建县的,也是这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了,在全地区人口才不过区区一万五千余人的时候,这里竟然就占了接近三分之二,说是全地区的重心也不为过。”地区行署专员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