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四章 黄鹤楼(二)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家大顺国内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家大型航运企业,在与清国表面上议和之后,就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开始大发永经营的主要是武昌到沙头市的航线,在两地间漫长的江岸线上倒腾货物,其间甚至还有江北的清国商人偷偷参与进来,很是赚了不少钱。

  这里多提一句,湖北虽然地处前线,但因为有着江防优势(东岸炮艇协助,顺国水师也有一定战斗力),清军很难突到南岸去,相反顺军倒是在江北保留了不少寨堡,因为掌握在顺国手里的半个湖北倒也还算发展得不错。虽然因为战争而被抽取了重税,但比起扶老携幼、举家逃亡的悲惨境地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尤其是武昌城,是袁保的根本重地,也是他最大的财源,多年来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养军,他一直十分支持商业的发展。武昌在这方面基础本就不错,当年战乱时又有很多来自汉口、汉阳的商人或手工业者涌入,他们带来了武昌发展继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使得这座城市开始了爆发性的工商业增长历程。

  再到了后来,与东岸贸易的频繁,使得武昌一带较为廉价的日用品大量出口宁绍等地,赚回来的银子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本地商业的繁荣。坐镇武昌的袁保那是心花怒放,在那个黄金年代,商人们提的要求他基本上能满足的都满足了,前提只有一个,就是要商人们给他们生产更多的军需品,以及缴纳更多的税金,让他们可以更好地维持军队。

  而沙头市呢,也不必多说,湖北老牌商贸口岸了。地处荆江、洞庭湖两大水系要冲,附近的商人、百姓都喜欢到这里来贸易,不但有清国的,顺国的也有很多,更别说还有那来自宁波、登莱的东朝商人了。这些个东国商人,从外面贩运来了诸多特产,有本地难得一见的南洋特产,如龙涎香、沉香、珍珠、玳瑁等等,也有北地特产,如老山参、东珠、皮子等等,更还有许多海外奇珍,如钟表、染料、香料、毛毯等等,非常受人欢迎,故沙头市还是颇有可取之处,商业也非常繁荣,把它作为航线的终点确实非常合适。

  李难先派自己信任的内弟负责大发永船行的日常管理,将这条黄金水道给稳稳地经营了起来,且一运行就是三年。这三年内,刨除各项开支,以及给朝廷缴纳的重税,大发永船行仍然赚取了二十余万两银子。李难先占股40%,即便只拿出了六七成利润进行分红,他仍然落袋了足足五万两银子,心情非常之舒爽。

  不过这条黄金水道虽然赚钱,但仍然有一件事让李难先一直耿耿于怀,那就是他的船队利用率太低了。尤其是西风盛行的时候,许多帆船没法出航,只能停泊在港口内发呆,很是无奈。当年组建大发永的时候,李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