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零三章 流放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海域捕获),贡献还是蛮大的。

  这次两条捕鲸船前来这里,除送一批补给外,还要抓紧时间去附近海域转一圈,看看能不能捕到一两头鲸鱼。不过考虑到十月份时坏天气就将到来,他们顶多在海上滞留个二十多天就得返航,不然这白令海上可没人能保证他们不被龙王爷收了去。

  这里是阿瓦琴湾,后世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附近有地热泉,周围也被一圈火山围住,只有沿海一小片有些平地。而也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勘察加半岛这个苦寒之地上不多的相对温暖的地方(冬季平均气温甚至比辽宁大部分地区还高不少),且这里的港口也是一个优良的不冻港(因为附近有暖流通过,但隆冬时节港湾内仍有小型流冰,木头船航行时需小心一些),渔业资源丰富、山上大木成林,对于流放地来说(一般条件都很恶劣),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所在了。

  烟台的邵大帅之所以看中这个地方,并将其定为清军降兵四大流放地之一,其气候、地理位置、物产以及封闭性,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些因素。气候温暖的黑瞎子港(因本地熊比较多而得名)能种植短生长期燕麦、黑麦、土豆和大豆,附近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深山老林也多,对于养活一个团(约2000人)虽然有些吃力(头几年粮食产量一般都很低),但如果再定期外运一批补给品过来的话,也不是不能熬过去。

  更何况,在邵树德的计划中,这些地方以后都要自食其力——至少要承担大部分耗费。比如黑瞎子港,以后这里的清军降兵都将到伐木场、海产品加工厂、码头上做工,用劳动力换取自己生存所需的衣食。黑瞎子港外海的渔业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尤其是黑水开拓队订购的5艘蒸汽捕鲸船已经到位并陆续开展捕鲸作业以后,以后光靠海产品加工厂里的那几十名老师傅自然是忙不过来的,捕来的鱼开膛破肚、清洗、腌渍、风干、储存、运输,海兽油脂的熬炼、皮革的鞣制、鲸鱼骨架和内脏的再利用等等,哪样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更别提还有码头设施的修建更是吞噬劳动力的无底洞了。要知道,东岸人可已是把这里当做了捕鱼船队的补给、加工基地来建设的,自然需要高标准的码头了。而前期建设肯定是苦累已极的,也必然会出现建设者大量减员的,这就只能由这些现成的清军降兵来顶缸了,谁让他们站错了队又不幸战败被俘呢?

  “原来是罗大人,又给儿郎们送吃食来了?啊呀,真是太辛苦了。”在看到几名东岸水手跳上小型木质栈桥后,一名似乎是军官模样的头头立刻快步走了过来,一脸讨好地说道。

  被唤作“罗大人”的水手闻言只是点了点头,然后举目四望整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