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1章 殿试上怒喷海禁政策的解缙_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初一。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奉天殿重檐庑殿顶的明黄色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奉天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这里正在举行着戊辰科殿试。

  考生们穿着整齐的衣袍,分列在奉天殿的东、西两侧,他们面带紧张的神情,面朝北方站立,等待着皇帝的到来。

  须臾,静鞭声响起,朱元璋身着皮弁服从后面的华盖殿中缓缓走来,他的到来让整个奉天殿顿时鸦雀无声。

  所谓皮弁,原指古代用白鹿皮缝制的冠,现在则是指大明皇帝参加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殿试、策士传胪等活动时的礼冠,皮弁本身用乌纱外饰,前后各十二缝,每缝缀五采玉十二以为饰,玉簪从中间穿过束住头发。

  须臾,一篇策论写就却是一气呵成,一字未改。

  看完以后,朱元璋脸都黑了。

  受卷官收了解缙的卷子,准备按照规定,等所有考生都交卷后统一送交弥封官进行弥封。

  解缙是不是明初书法第一人不好说,但他肯定是明初草书第一人,毛笔在他手中,可谓是笔走龙蛇,飞扬不羁。

  这次殿试对于大明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重新恢复科举后的第二届考试,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招考,第一次没来得及参加的这次基本都参加了,因此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无一不是人中之龙,譬如江西布政使司乡试的解元,解缙,就位列其中。

  解缙此时也是心里打鼓,作为科举之路的最后一步,他到底是要老生常谈的写海禁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些,还是另辟新路,唱唱反调?

  要知道,最近朝堂上,可是有不少关于给海禁开口子的风声流传出来,而这些风声,自然也被赴京赶考的考生们所听闻了。

  纠结了半天,都快到中午了解缙还是一个字没写,不过好在殿试是持续一天的,所以也不着急写,很多人都跟解缙一个状态,只不过别人是在默默地打腹稿。

  他们的答题,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因为他们的答卷皇帝会亲自阅览,而皇帝的印象分将大概率决定他们在一甲、二甲、三甲中的排名,以及观政期间去哪个部、寺衙门实习。

  实际上,在明初试行科举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朱元璋曾一度对科举制度失去信心,转而从国子监里选拔官员进入仕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于是在洪武十七年重新颁行了《科举程式》,明确了科举各级考试的举行时间、科目内容等等。

  考生们听到题目后,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忖度。

  考生们纷纷行五拜三叩之礼,表达对皇帝这位名义上的“老师”的尊敬。

  而且更重要的是,海禁政策是朱元璋给大明制定的基本国策之一,全面否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