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79章 大明的新粮仓 (第二更,求订阅)_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西娜拉和侍女卡芙娜抵达南京,惊叹于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美丽与壮观时,同时抵达南京的,还有几艘货船,船上满载着南洋米。

  她们并不知道,这几艘货船的抵达,甚至登上了当天的《金陵晚报》——“十万石南洋米运抵南京”,此文一出,第二天南京等地的米价应声而落,甚至各地的粮价也随之下降许多。

  抚夷司主事的阎尔梅颇为得意的来到了皇宫。他先献上一份礼,然后说道。

  “臣为陛下贺!”

  礼物是一小包米,阎尔梅一脸轻松的说道:

  “陛下,自此之后,咱们再不用担心天下的粮食了,今年不但台湾、河口都获得了丰收,唐国也获得了大丰收,这些地方一年产粮可达五六百万石!从今往后,每年可往国内运粮三百万石!有了这三百万石粮食,朝廷就再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其实,往年每年也有两三百万石南洋米运抵大明,但那些米是海商收购的,而现在运来的,却是殖民地……不,大明没有殖民地,大明只有新领地,归抚夷司管的新领地。对新国土持续多年的移民,终于在乾圣六年见到了回报——这三百万石米就回报!

  “再有十年之后,这些地方就是咱们大明的新粮仓,南洋丰,天下足!”

  朱国强点头道:

  “南洋丰,天下足!是啊,有了南洋作为粮仓,咱们大明就再没有饥食之忧了!”

  其实,一直以来,朱国强都没有放松过对粮食的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间玉米、土豆、红芋等新式作物种植面积数千万亩,粮食产量确实有着显著的增加。可即便是如此,对整个大明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况且,随着海外贸易的兴旺,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棉布出口激增,而且这两年机器纱厂的兴建也为棉布业提供了充足的纱线,唯一限制产量的就是棉花的生产,于是各地纷纷改种棉花。“棉粮争田”频现的同时,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跌。

  “陛下是担心粮食供应紧张?”

  阎尔梅问道,

  这两年江南的粮价一天高过一天,虽然没有达到崇祯十六七年那会每石米三四两银子的天价,但是高达二两一石的高价,仍然是会饿死人的!

  “臣以为要稳住南方米价,就非得进一步加大拓殖不可……如果每年能多出2000万石,那么江南百姓不再有饥食之忧了,可短期内2000万石,靠移民种,肯定种不出来。”

  大明现在的人口有多少?

  不下亿!

  甚至这还是受战乱、鼠疫的影响。实际上,明末的人口可能超过两亿。这么多人一年需要多少粮食?

  不仅人需要粮食,而且还有牛、马、骡、驴以及其它的家禽也需要吃东西,酿酒等各个方面也需大量的粮食。

  所以对粮食的需求怎么都不会少于七八亿石!

  七八亿石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