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6章 大户们的改稻为桑_我的姑父叫朱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食并没有送往刘家港。实际上已经运去了浙江灾区。”

  朱棣听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

  “徐景昌,你的意思,朕还没有下旨,就有人主动调运粮食,前去赈灾,这可真是大善人啊!比朕的心还善良!真是好得很,好得很!”

  如果只是区区粮食问题,朱棣还能心平气和,结果现在耍手段,把天子当成三岁孩童,这就不能忍了。

  欺君之罪,岂能饶恕!

  “你给朕说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景昌不慌不忙,拿出一份杭州知府许文澜的奏疏,递给了朱棣。

  朱棣接过来一看,这篇奏疏竟然写着浙西灾情减缓,当地缙绅巨贾踊跃输捐,灾民得以饱食,民生安稳,鼓腹讴歌,大赞吾皇圣明,朝廷并不需要赈灾了。

  朱棣看到这里,眉头紧皱,简直觉得自己的智商遭到了挑战。

  浙西水灾,谁都知道,自己还派遣了官吏去详细查看,得到了结果之后,朱棣才准备粮食,要赈济灾民。

  结果现在直接负责的杭州知府居然说灾情不严重,靠着地方士绅的捐赠,就能扛过去。

  那朕准备的粮食岂不是白费了?

  而且问题是这些粮食也不翼而飞了……凡此种种,处处透着诡异,朱棣只觉得太阳穴都嗡嗡作响,一跳一跳的疼。

  奶奶的,实在是太奇怪了。

  他看了一圈,还是盯上了徐景昌,“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都知道什么?”

  徐景昌深深吸口气,就像是变戏法似的,又陆续拿出几份奏疏,递给了朱棣。

  其中最重要的就有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奏疏,只不过此时他的准确官职是钦差大臣。

  原来朱棣在进入应天之后,曾经派遣文武重臣,前往各地,接收地方衙门,掌控九边,传喻四方,天子换人了,尔等一切照旧,不要惊慌。

  其中前往闽浙等地宣旨的就是原礼部尚书李至刚,大约可以把他看做闽浙总督,只不过当下还没有这个头衔罢了。

  浙西发生水灾,李至刚上书,建议朝廷改种桑树,他的意思是丝绸比粮食赚钱,老百姓可以积蓄更多,藏富于民,这样就不怕水旱灾害了。

  看到了这里,前面的事情也就穿上了……徐景昌想到了改稻为桑的点子,只不过他的思路明显和李至刚不一样。

  他希望由汉王出面操办,商人主导,朝廷监督,顺便扩大产业规模,为大举下西洋做准备……

  只不过李至刚能想到类似的主意,徐景昌也不敢小瞧这个人,就暗中派人调查。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在受灾地区,已经有很多大户出面,以不到二十石一亩的价格,收购百姓土地。

  其中最低的一亩只有十五石。

  要知道浙西的好地,寻常年份,五十石一亩都买不到,此时买田,简直跟捡钱差不多。

  而且这些大户拿到了土地,他们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