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4 画了个圈_迷航一六四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厘金这东西起源于清朝。可清朝立国之初是没有的,偌大的疆域,基数庞大的人口,加上番薯、玉米之类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客官上稳定了清朝统治的同时,也增加了橡朝的税赋收入。所以一开始清朝根本就不需要厘金这东西。等到了太平天国年间,全国烽烟四起,漕运中断,八旗兵丁不堪一战,只能依靠民间的地主武装。

  可即便如此,国库空虚之下,也没法拨款给剿灭太平天国的练勇地主武装。怎么办?而且老百姓早已不堪盘录,稍有差池必然会逼得老百姓倒向太平天国,或者干脆揭竿而起。而单纯的指望各地乡梓士绅们的募捐也不是长久之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先是有人带了头,在江北大营的管辖区域内设置关卡,征收厘金。

  所谓的厘金,意思就是百抽一。到了后来各地纷纷效仿,所抽取的税赋也不仅仅是百分之一,最高的能达到百分之二十。这等于是清朝将税赋的重点从农业税转为商业税。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靠着厘金所收取的税赋,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才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拉起了湘军、淮军,继而覆灭了太平天国这场声势浩大、绵延持久的大起义。可这东西实在是一把双刃剑,的确可以解决各地军队的粮饷问题,节省大笔的开支。可弊端是等于将财政权下拨给了地方。地方有了自主权,那些领着地方政府饷银的军队怎么还老老实实听〖中〗央政府的?这年头可没什么爱国主义当兵吃粮,谁给银子自然给谁卖命,有奶就是娘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一旦厘金制度推行起来,就等于将大明推向了另一个深渊。长此以往,也许要不了多少年南明内部就得出现军阙割据,名义上听从弘光政权内里听调不听宣,阳奉yin违。

  而申晨出具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数据表格,如果不推行厘金,那么南明政府每年至少会背负上一千二百多万两白银的负担。

  当然,她所说的负担不仅仅包含着军队。还包含着各地官府、藩王、衙门之类的总经费。

  两难啊。身处南京的穿越众为申晨的不负责奇想争执不休看样子短期之内是别想有结果了。相应的,马士英的裁撤军队计划也停滞下来。

  与此同时,上海县却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扬州战役五月底底定,六月中旬的时候,周毅等一帮子合伙买下上海开发权的穿越众火急火燎的就赶来了。跟随着补给舰队,不但带来了大批的粮食,还带来了大量的建材、工具。

  陆军的傅白尘正为将近十万的吃货纠结着呢,生怕一不小心这帮子战俘就把陆军家底给吃光了。听闻周毅到了,立马一封电报催过去,径着周毅赶紧把这帮吃货领走。

  于是乎近十万的战俘在陆军的押送下,昼夜赶路到了上海

  请收藏:https://m.qu6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